不忘來時的路
---慶祝建黨100週年學黨史心得體會
大家好,我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馬工程2019屆學員,來自中國冶金地質總局新花园官网地理信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郭興根。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內,有兩頁泛黃的作文紙,上面寫着這樣一段文字,“偶見一老翁,髯須俱白,面似魍魎,身披褐衾,足跣而行,若呆若迷。……餘聞之後,不禁戄然生悲。”
寥寥數百字記述了一位老人在軍閥混戰中家鄉慘遭蹂躪、淪爲乞丐的不幸遭遇;也深刻訴說着一位少年對家國命運的憂慮,和發自肺腑的報國情懷。
這位少年就是後來東北抗日聯軍最主要的領導人楊靖宇。硝煙散盡,時代變遷,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精神,一直激勵着一代代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故事回到1940年,從年初到2月下旬的50多天裏,楊靖宇率部與敵作戰40多次,有時一天打好幾仗。後期由於叛徒的出賣,東北岔一帶被日僞軍層層包圍,敵兵達4萬多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機槍大炮,正前方,敵人滿山滿谷。爲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靖宇硬是帶領300多人生生撕開一道口子。在戰鬥最艱苦的時刻,他始終堅定信念,並鼓勵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來很小,可燃起來能燒紅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難總會勝利的!”
當時的情況,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溼的,寒風一吹,凍成冰甲,彎都打不過來;鞋子跑爛了,就割幾根榆樹條子,當作繩子綁在腳上;到了夜裏,氣溫降到零下40多度,凍的樹幹都裂了縫。戰士們只能不停的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去就再也起不來。當時別說糧食,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裏,戰士們只能喫樹皮。先把樹的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裏嚼啊嚼,就是咽不下去。
對於抗聯部隊與日寇鬥爭的艱苦程度,彭真同志曾這樣評價:“我們共產黨20多年領導的革命鬥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二件:紅軍長征後,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件: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鬥。”
毛主席早在1936年,論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鬥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幹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延安之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瞭解延安情況之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是可貴的“東方魔力”,這是中國人的“興國之光”。斯諾說的這種“興國之光”,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每次學習黨史,溫習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探索之路,我都深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需要一代代人拼搏奮鬥的。
所以,畢業後,我去到了野外生產一線,先後參加河北燕郊、灤縣、吉林長春等多個測繪地理信息工程項目,經常在城市雨污合流的管道里鑽來鑽去,甚至在冰天雪地裏跋山涉水。在荒漠乾旱的阿拉善左旗開展航測業務,風沙非常大、自然地理環境非常惡劣。測區內無cors站,只能依靠人員在荒野、無人區架設基站,而且設備和手機無信號;飛行在5000米的空中,機艙內溫度零下20多攝氏度,喝的水結成了冰,氧氣瓶裏的水也結冰了,在面臨着高空缺氧和低溫的雙重考驗下,每個架次要持續飛行6-8個小時,就算穿着4層襪子和厚棉鞋雙腳也已失去知覺,但空中的飢寒交迫,“冷卻”不了我們求勝的決心。
我在吉林長春參加地下管網普查工程項目時,看到日本人在測區建了10餘處可疑的防空洞和大型排水溝等地下軍事工程,防空洞埋藏的非常隱蔽,有1.5米寬1.8米高。一想到,我頭頂的這個洞穴,曾經有那麼多侵略者在這藏身;一想到我腳下這片通道,曾經成爲了對付同胞的陣地,那一刻,氣憤的淚水,忍不住冒了出來。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獨立和強大,就連地下都會被敵人佈下毒牙。
而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不繼承先輩們的遺志,不“艱苦”,不“奮鬥”,不“守護”,那麼這些曾經的傷痕總有一天會再“復發”。
在一線測繪雖然苦,但看到經過自己測繪施工後,國家城市基礎設施越來越接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時,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大釗烈士,曾號召青年大學生到生產一線參加勞動,改變積貧積弱的中國。對我們當代年輕人來說,與革命先烈相比,我們面臨着幾代人不曾有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良機。
倘若國家太平、百姓安寧,當年那個刻苦讀書的少年楊靖宇定會學業有成,日後以另外一種方式報效祖國,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物質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黨領導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不畏艱險,浴血奮戰,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戰勝敵人。“艱苦奮鬥”是東北抗日聯軍突破重重困難、取得勝利的基石,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根基。
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我們要認真回顧走過的路,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爲基層青年,我們將繼續繼承“艱苦奮鬥”的傳家寶,積極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新花园官网讓城市更美好”的使命願景,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勇挑重擔,苦幹實幹,投身於祖國偉大復興事業!
歷經百年征程,“興國之光”依然閃耀!